上一页|1|
/1页

主题:何为民生

发表于2008-04-07
十七大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关注民生”,今年的两会传出来十七大旨意,同样的是以“关注民生”为最大亮点。“关注民生”自然获得了更多民众的称赞。
但什么是民生,如何关注民生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从中文的字面理解民生——指的是民众的生活。如以食品类为主的物价增长问题、教育、医疗、社保、住房问题都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活,都成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与热点,都被称为是“民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不断的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并因此而宁肯放弃GDP的增长。
所有国家的政府都在不断的加大财政中对“民生”的预算比重,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尽管连年都在扩大这部分支出的比重,也还是相差甚远。社会仍在呼吁政府应拿出更多的钱来关注于“民生”。但在这种对比之下却不要忘记了国家经济体制上的巨大差异。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政府不但关注“民生”,并且是用类似于供给制的方式来保障民生。那时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等不都是国家统包的吗?但那时国家全额保障、按计划的配给方式却并没有给民生带来希望,并且长期的几十年都让民众处于几乎可以说是在饥饿的生死线上挣扎。全民都处于一种平均化的贫穷之中,也许有人说那时的中国经济尚不够强大,虽然是国家统包的民生却无力提高生活保障的标准与质量。
这恰恰是问题的根源。强大来自于改革、来自于邓小平先生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来自于打破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体制、来自于从包产到户到之后的一系列破和立、来自于产权制度改革、来自于价格闯关、来自于打破铁饭碗、来自于国企的改革、来自于对外的开放……
是因为市场经济让中国强大了、让民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让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了,而不是因为政府更关注于“民生”而让中国强大了、让生活质量提高了、让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了。
因为民生中最重要的不是财政支出中增加了对民众的补贴,不在于加大了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的支出,而在于经济的增长活力;在于市场经济的竞争和效率的提高;在于非公企业的发展安排了大量的就业;在于中小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让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在于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自主能力的加强;在于利用境内外资本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化;在于发挥了每个人的主动性,打破了对政府与单位的依赖,让人的逐利本能推动了发展。
从已经走过的三十年可以看出,重要的在于民众除了对政府依赖之外的生存环境与条件的改善。计划经济不仅仅是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更重要的是限制了人的发展。从入学到分配、从工种到职业都由计划或行政来安排,调动工作或想干自己想干与能干的事情比登天还难,哪里还谈得上民生。
如今改革之后所出现的都是生存环境的变化,是市场经济给了民生更广阔的天地,也从个人的社会公民有了企业公民的称谓。如今的民生应不仅仅是每个公民的民生,也应包括企业公民的民生。
没有了企业良好的生存环境,没有了每个人能自由的选择企业而不仅仅是被企业选择的自由,没有了大量的就业条件和取得合法收入的手段与机会,又哪里会有民生呢?
关注民生不仅仅是关注每一个民众的个人生存条件,还应包括企业或市场经营主体的生存条件。这个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在于市场经济中的细胞发育,否则就不会有源源不断的政府财力,削弱了企业的生存环境,结果必然是自毁长城的死路。
“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并没有因为中国比以前富了一些就过时了。为什么一提“关注民生”就不敢再强调发展了呢?为什么一提发展似乎就是不“关注民生”?难道这两者之间是一种独立,而不是一种紧密相关的同一个民生吗?没有了“发展是硬道理”岂不是又要回到历史上曾经让中国人感到羞愧的贫困境地了吗?
年度超过了五万亿的税收不正是来自于市场的活力与企业的发展吗?蓄水养鱼才能让财富增长的道理并不因税收的增长而改变,关注民生的同时别忘了涵养水源,别忘了市场经济中的民生,企业的发展与民生密切相关。
在大声呼吁“关注民生”时,更要注意防止出现另一种偏向,似乎企业不再需要关注之列,似乎企业的生存环境不是“民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似乎民生只与个人相关。当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时,经济的稳定性必然也会被严重的破坏了。
限制与管制物价的上涨是为了民生,但企业是否亏损或在价格管制之下是否能生存,劳动力价格增长是关注民生,但企业是否能接受?正如周其仁教授所说的政府管住了市场价格的上限,同时有提高了要需市场的下限,那么市场的生存空间一定会在这种单向的关注民生中被大大压缩了,而企业如果缺少了生存的活力,最终不管政府想管住哪一头的价格都必将给民生带来灾难。
最大的民生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关注民生与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是为了给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与缺陷,但绝不是要用关注民生来削弱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不是要退回到计划经济,尤其不能仅靠“关注民生”创造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奇迹。
关注民生就是要让政府的职能促进市场经济的活力,减少因竞争压力而产生的后顾之忧,保障弱势群体追上市场增长的步伐,有能力加入到竞争中致富。最终能反映对民生关注的一切都在于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在于早日进入发达国家的水平。当如今“农民工”三个字仍存在于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时,消灭农民工现象、消灭“农民工”这个带有歧视性的用语,让所有的农民与市民之间没有分别和距离,让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大大提高,从根本上改变城乡贫困的存在,这才是最大的民生。
上一页|1|
/1页